《中国制造2025》出台 明确制造强国路线图
7月24日清晨,武夷山薄雾未散,蜿蜒的村道上,铅山县篁碧畲族乡党委书记雷兵开始了入户走访。
今年是雷兵扎根畲乡的第十四个年头。同记者聊起乡里的工作,他思路清晰,概括精当,几句话就勾勒得清清楚楚。“有魄力,说话办事果断利索。”“没架子,把我们当自家人。”这是村干部和村民对他的评价。
心系百姓,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
铅山县篁碧畲族乡距离铅山县城有两个小时的车程,是该县最偏远的乡。
“行路难”是雷兵对篁碧的第一印象。2011年5月,他上任时便是走砂石路进乡的,车轮碾过,扬起一片尘土。雷兵深知,乡村道路一头连着经济发展,一头连着百姓幸福,是民生大事。他多方奔走,争取项目资金,实施道路硬化,解决出行难题。
14年来,全乡共新改建农村公路约35公里,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。
长期以来,不少村民世代住在山里,居住条件差,出行、就医、上学极为不便。“要挖穷根,必须搬迁。”说干就干,在雷兵的倡议下,篁碧畲族乡党委积极申报项目。2015年6月,3个移民搬迁小区拔地而起,200余户600多名村民搬进宽敞的房子。
自从搬进乌桂坝移民点的新家,梁思崖脸上的笑容多了。梁思崖今年75岁,是土生土长的篁碧畲族乡东山村人。“刮风下雨天,老房子漏风又漏雨,房后的山坡很容易松动滑坡,真的是住怕了。”起早贪黑做农活,攒钱搬新屋,是他最大的动力。15年前,儿子因车祸离世,他与老伴抚养两个孙子,经济拮据,新居梦变得遥不可及。
“多亏了雷书记,让我们有新房住。”梁思崖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感慨,以前两个孙子要走6公里山路上学,现在学校就在家门口。
下了山,咋过活?雷兵认为,奔向新生活不是一搬了之,要让户户有营生、能脱贫、可致富。于是,他主动对接相关部门,统筹开发巡护、保洁等公益性岗位,让这批搬迁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。就这样,梁思崖老两口不仅有了保洁工作,两个孙子还享受低保,年收入增加近3万元。
敢闯敢干,让特色产业做大做强
清晨,篁碧畲族乡的标准化豆腐厂热气腾腾,廖贤平驾驶新能源小货车,将刚出锅的500多公斤豆腐运往铅山县城。
2011年,雷兵到乡里任职,经过深入调研,决定发展豆腐产业,并注册“篁碧豆腐”商标。2012年,返乡青年廖贤平在雷兵的建议下开办豆腐厂。然而,受生产设施等因素制约,产业规模长期受限。
2019年开始,雷兵先后争取200余万元资金,打响“篁碧豆腐”品牌,形成了生产、包装、宣传、销售的一体化模式,畲族村以厂房和设备入股,村集体分红,农户增收。如今,豆腐产业年产值突破200万元,村集体每年分红近20万元,带动10余户农户参与生产,每户年均增收超2万元。
“雷书记还引导我们生产豆浆冰淇淋、豆浆小布丁。”廖贤平说,去年,政府又投资120万元,增加豆浆生产线,消费场景不断拓宽。
雷兵深知,要发展,单靠一个产业不够。篁碧乡云雾缭绕,茶青品质优,但过去村民仅靠卖茶青增收有限。他探索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鼓励种植高山茶,对接省内外茶企拓销路,打造“篁碧茶”品牌。短短几年,茶产业综合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,户均年增收1.5万元。
从豆腐飘香到茶绿满山,雷兵用产业这把“金钥匙”,为畲乡打开了振兴之门。
守正创新,让文旅项目富裕村民
临近中午,铅山县篁碧畲族乡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渐渐热闹起来。三三两两的学生身穿民族服饰,朝训练场走去。望着朝气蓬勃的身影,雷兵的眼中满是欣慰:“这些年乡里的运动员拿了不少国家级奖项。”
聊起基地建设,雷兵总会想起2019年的春天。那年5月,他收到县里下发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资金的消息,望着乡里射弩、蹴球队员在临时棚子里训练的场景,萌生了一个想法:“得给孩子们建个像样的场地!”
他随即找到乡领导班子成员讨论:“怎么把教育和少数民族体育结合起来?”从政策解读到资源匹配,从场地规划到资金筹措,一番论证后,大家达成共识:“要建个少数民族体育训练基地!”
设施改善了,文体活动接踵而至。近年来,上饶市第一届民族趣味运动会、第二届上饶市“三月三”民族文化系列活动等先后举办。民宿、农家乐等新业态蓬勃兴起,吸引越来越多游客领略畲乡风情。
如今,平坦的柏油路通向各村,新修的路灯照亮夜归路,广场上,畲族阿姨们跳着竹竿舞,笑声穿透山谷。
“等亲水乐园、露营基地、茶叶研学体验园都建好了,大家一定要来玩。”雷兵笑着说,新的文旅项目已经开建,“咱们的畲歌要唱给更多人听,好日子还在后头哩!”
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瑞颖